|
发表于 2012-7-24 09: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 Q值不是关键所在,试验为什么不用长时期雷击的雷电参数Q,那可比首次正极性的雷电参数大,可以认为,SPD耐受能力只与雷电流大小有关。选择SPD也是确定冲击电流的过程,不是选择Q值。
2. 电涌电流的I2t比较,文中提到的《雷规》附录J条文说明的公式,作者是认可的。从后面所举的例子,如果将9kA、8/20μs电涌电流改为25kA、8/20μs电涌电流,得I2t=14.01*25*25=8756,比5kA、10/350μs电涌电流的I2t要大,耐受能力要强。可见从电涌电流的I2t比较,25kA、8/20μsSPD完全可代替5kA、10/350μsSPD。
3. 文中图2比例严重失调,8/20μs波头时间太短(10/350μs波头时间太长),表中8/20μs波的Q值与《建筑电气》06年第2期论文中的数据也相差较大。
入门者 发表于 2012-7-14 08:16
1、
《GB 18802.1-2002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中,3.9条,Iimp由Ipeak和Q值确定。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规范》2.0.33条,Iimp由Ipeak、Q和W/R所限定。
可以认为Q值是Iimp的重要参数在与II级试验比较时,是关键的不同之处。
2、
一个固定的8/20波形,肯定通过计算可以得出Q和W/R(其实与I2t应该是等同的)之类的值。
但既然规范有I级实验的规定,设计人员没必要冒这个风险(用II级实验通过计算等效I级实验),厂家通过实验证明后设计人员才使用会更稳妥。
3、
文中图2引自文献2第113页,该图比例并没有严重失调。虽然其10/350波形与现在规范规定的表达式略有不同,但通过计算机作图可以获得近似的图形。
图2中与《建筑电气》06年第2期论文中8/20的Q是有不同,通过计算应该是0.087As。
《建筑电气》06年第2期论文中8/20的Q值不知怎么获得,入门者 可以询问该文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