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火栓按钮该不该直接启泵?
新《火规》4.3.1条要求消火栓启泵按钮的动作信号应作为报警信号以及启动消火栓泵的联动触发信号,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消火栓泵的启动。
从基本的规范找依据:GB 50974-201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已于2014年10月1日实施,其11.0.19条规定消火栓按钮不宜作为直接启动消防式泵的开关,但可作为发出报警信号的开关。条文解释给了清晰解释,精神和《火规》一致。
从笔者海外经验看,依据英、美、意、法等国标准所做工程,均未赋予消火栓按钮直接启泵功能,而是均接入火灾报警回路,国内工程师需要转变观念。
2. 火灾确认后,全部火灾警报器应同时启动吗?
《火规》4.8.1条、4.8.5条和4.8.8条均要求火灾确认后,能同时启动建筑内所有的火灾警报器,前面两条还是强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实施指南》4.8.2.3应急广播劲爆疏散范围要求中提到:“基于火灾发生时,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第一时间得知,同时为避免由于错时疏散而导致的在疏散通道和出口处出现人员拥堵现象,要求在确认火灾后同时向整个建筑进行应急广播。”
《建筑电气》2015年6期“新《火规》问答”中对此问题的解释:新版《火规》强调“以人为本”的消防理念,确认火灾后,应该第一时间组织建筑物内所有人员撤离,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第一时间得知火警信息。目前我国的建筑还不能达到局部疏散的要求。根据相关建筑防火规范的规定,各层消防疏散通道可以容纳本层最多人数的疏散需求。同时向全楼开启消防应急广播,组织所有人员同时疏散,才可能避免疏散楼梯、大楼出入口等人流汇集处发生拥堵。
再谈谈笔者的海外工程经验。依据欧美国家民防部门要求,每个工程均要出具火灾动作分析报告,报民防部门批准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这些分析报告表明,每个项目均是要求火灾警报器同时动作。但是,消防应急广播对于着火楼层/上下层、其余楼层的内容和目的是不同的。
海外项目技术规范如是规定:
A simultaneous message shall be delivered via all alarm speakers installed on the remaining floors indicating the requirement for occupants of these floors to remain alert for further instructions。
3. 车库采用感烟探测器对吗?
新《火规》5.2.2.3条要求车库宜选用烟感,并且规范措辞是“宜”,非强制性要求,故各审图中心不能以此作为依据。
其实,5.1.1.1条给出了烟感的实用场所。车库的火灾可能没有阴燃阶段,而车库的火灾也可能存在火焰,车库的火灾往往伴随爆炸,所以,规范这两条存在矛盾之处。
结合笔者在海外及国内的设计经验,尚未看到一个项目车库会采用烟感,欧美国家依然采用温感。
4. 探测器必须单独编码吗?
虽然没有写进规范条文,但是据规范编制组在各地的宣讲,皆要求今后火灾探测器必须带单独编码。
其实,根据笔者海外工作经验,多年以前,欧美标准里的火灾报警系统就要求火灾探测器全部是独立编码的,你是看不到一个非编码的探测器的。所以,新《火规》是在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另外也是淘汰国内非编码的落后产品,广大电气工程师应转变固有的观念。
5. 有对应环形布线的自带隔离器的探测器吗?
新《火规》宣贯时,对于环形布线系统(NFPA72称为CLASS A),可以选择带隔离底座的探测器,系统不需要布置单独的隔离器。这是对的。
很多设计师担心有没有这种产品。其实,担心是多余的,著名品牌SIMPLEX就有专门的带隔离器的底座,代码是4098-9793。这种底座除了具备短路隔离功能,还具备接地故障隔离功能。HONEYWELL也有带隔离器的底座,也适用于环形接线系统。
根据笔者海外的工程经验,依据欧美标准,带地址编码的监视模块和控制模块和探测器连在同一条总线上,此时,并不需要再设置单独的总线隔离器。
6. 总线隔离器保护的探测器等设备总数为何不超过32个?
新《火规》3.1.6条的条文解释很清楚,不赘述。32这个数字的由来,也是考虑成本的因素。
国内设计师不要太纠结,这种数字规定依赖于各地消防局。比如笔者在阿联酋的某项目,当地消防局要求每隔15个探测器得有这种隔离保护。
设计师在选用带隔离底座的探测器时,每隔32个不带隔离底座的探测器串一个带隔离底座的探测器,可否作为一个应对《火规》的措施?
7. 电源模块需要隔离吗?
不多说了,看下面文字划线部分,来自海外项目技术规范,可以回答中国工程师的疑问:
Line powered short circuit isolators shall be installed in the detection loop for every addressable devices or as indicated in general notes on drawings.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本文作者授权本网站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文章地址:
http://www.jzdq.net.cn/club/html/personage_column/li_xinglong/201705/0000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