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文/田静然<BR> 自中国引进国外防雷标准以来,国内有关专家和部门对此标准的可执行性存在众多的异议,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和如何根据中国的气象、地势及建筑物的特点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防雷标准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区健昌教授。<BR><STRONG> IT:区教授,请您简要简单介绍一下国内防雷标准的历史?<BR></STRONG> <STRONG> 区教授:</STRONG>应该说电力部1956年制定的“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导则”是国内最早的防雷标准, 当时该标准主要参考苏联防雷标准制定的;1959年电力部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对1956年的标准进行重新修定为“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规程”;1979年电力部正式颁发SDJ7-79“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和SDJ8-76“电力设备接地设计规程”,在此基础上1985年制定供全国使用的GBJ64/83“工业与民用电气装置过点压设计规范”和GBJ85/64“工业与民用接地设计规范”。<BR> 由于防雷工作需要, 其他部委也在制定各自国家标准和行业防雷标准,如: 1983-85年邮电部GB3483-83“电子设备雷击试验导则”、GBJ79-85“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1984年石油工业部GBJ744-84“石油库设计规范”;1988年广电部GBJ120-88“工业企业共用天线电视系统设计规范”;1988年电子工业部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1991年能源部GB50150-9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1992年化工部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1994年建设部批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进行局部修订;1999年铁道部TB10008-99“铁路电力设计规范”、TB10065-2000“铁路电力变、配电所设计规范”等。<BR> <STRONG> IT:目前国内建筑物和低压设备防雷问题上存在哪些弊端? <BR></STRONG> <STRONG>区教授:</STRONG>根据1998年中国气象局成立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组织全国防雷减灾工作;并进而确定GB50057-1994(2000年版)标准,在2001年“防雷技术标准规范汇编”的主编公开声明:“迄今为止, GB50057-1994(2000年版)是我国防雷技术标准中惟一的专门讲防雷的强制性国标,且今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什么“最高标准”。之后便出现,我国建筑物和低压设备防雷的立法和执法统由中国气象局独家管理的局面。目前国内建筑物和低压设备防雷问题上主要存在着执法和立法上的弊端:<BR>1. 执法上的弊端<BR> 在执法上统一考核和颁发全国从事建筑防雷工程单位的设计和施工资质证书、防雷工程的验收一律由当地的气象部门负责等等。无可非议统一执法和管理有利于有序地指导全国的防雷减灾工作,同时也在全国普及了气象法的教育,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弊端。<BR> 因为中国气象局的本身业务是预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气象变化信息,至于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原本就不是专长,特别是没有长期从事防雷工程的实践经验和手段;由于市场经济效应, 与各地气象部门关联的防雷工程公司象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手中的权力, 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当然经过多年不地断努力和进步其中也有不少气象部门的工程公司是不错的。<BR>2. 立法上的弊端<BR> GB50057-1994(2000年版) 标准的编者声称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要参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61024-1-2“建筑物防雷”和IEC61312-1-2-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各界对于GB50057-1994(2000年版)的反应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电力科学院元老之一的许颖先生,他针对GB50057-1994(2000年版)发表题为“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十问疑?”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就第9问“规定SPD标称放电电流波形第1级为10/350us、第2级为8/20us,这符合侵入雷电波形的行程规律吗?”进行分析。<BR> 我们从长期跟踪国际防雷规范制定的铁道科学院信号所的邱传睿先生的“10/350us波形的争论”一文中得到了正面回答:由于雷电防护研究是一个试验科学不可能直接引用自然界的雷击来测试设备的耐雷击性能和防雷设备的防护能力,只能通过人工模拟雷击的方法;而人工模拟是科学家根据雷电观察站所提供的监测数据为依据的,显然监测的数据越多就越符合自然界的雷击规律。瑞士雷电观察先驱K.Berger经过15年以上的相关研究得出直击雷的“雷闪参数”曲线,美国IEEE标准、英国BS标准和奥大利AS标准等坚持认为8/20us与“雷闪参数”平均值接近,可近似模拟自然界的直击雷波形,包括IEC 1960年在60-2文件中公布的模拟雷电冲击波形也给予肯定,并被美国ANSI/IEEE、英国BS 6651-1999、澳大利亚AS 1768-1991、法国NFC 61-740-1995、日本电力JEC 203、日本铁路JRS 37194-1-14R7C和ITU等,当然也包括我国在内被广泛采用;我国电力部等认为半个世纪以来采用8/20us模拟波形都得到满意的效果,美国IEEE也表示数十年来用8/20us模拟波形对TVSS测试都得到满意的效果。<BR> IEC61312-1部分制定者提出8/20us是监测数据中的负闪击的平均电流波形,而10/350us是首次正闪击的电流波形,尽管监测数据中的首次正闪击概率极低<1%,但其能量是8/20us的20多倍,因此认为采用10/350us波形是“安全的”。显然并没有被上述国家所采用,但中国是个例外,在GB50057-1994(2000年版) 国家标准中不尊重我国国情盲目照搬了IEC61312-1规范。<BR> 其后果是第1级采用10/350us波形后,导致极大地浪费资源和反而增加潜在的不安全性。又由于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生产10/350us SPD,因此造成国外SPD制造商纷纷涌入中国占领中国市场。尽管气象局坚决贯彻但均被其他部委所拒绝。<BR> <STRONG>IT:</STRONG>如何解决上述问题?<BR> <STRONG> 区教授:</STRONG>要解决上述问题,我建议,第一,中国气象局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物和低压设备国家标准;第二,尊重市场规律,立即将立法权和执法权分开。<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