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11064|回复: 11

疑问2011-Q13: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并联与串联?请教继电保护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5 11: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各位坛友,大家一定经常遇到一个事:大功率电机供电,从开关柜出线的时候,经常用2根甚至多根电缆并敷至电机。
那么,电缆上的零序互感器,一般不止用一个了,这种情况下,零序互感器的二次侧到底是并联还是串联?
目前,看到的图纸有串联,原因是拿出规范DL/T 5153-2002 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规范 9.4.2。
规范提到: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保护时,如回路上有2根电缆并联,且每根电缆上都有电流互感器时,则应将各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串联后接入继电器。
     从规范可以看出,其描述的串联方式是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保护时”,而我们遇到最多的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电路原理上提到过,电流源要求并联连接。
     电流互感器是串联还是并联,除了它本身的特性以外,还需结合继电保护理解。
     本人资历有限,请坛内继电保护专家们解惑,谢谢!
发表于 2011-5-25 11: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版的话,我晕,规范要求的是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时串联;
发表于 2011-5-25 12: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uhufaxianzhe00 于 2011-5-25 12:08 编辑

电流互感器的原理与变压器类似,但工作特性却有明显不同。其二次侧是与负载串联的,即与电流表、功率表的电流线圈等串联,在运行时承担阻抗很小的二次回路内部的有功和无功损耗。楼主所说的应该是两相电流差接线方式,这种接线,二次侧公共线上的电流是相电流的根号3倍,是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三相三线制电路,拿来做过电流保护之用。
个人意见,楼主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12: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问题不是我想问的部分,我指的是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电机的两根并联敷设的动力电缆上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再与继电器等其他二次元器件连接?为什么?刚开始自学继电保护,真是挺难的。
发表于 2011-5-25 21: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相电流差与零序电流不是一回事。
     
发表于 2023-9-15 2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取决于零序CT的内阻抗和负荷阻抗的大小,内阻抗小的串联,反之并联。关键是这个内阻抗不好查
     
发表于 2023-9-15 21: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qaq 于 2023-9-15 22:00 编辑

这一条是让业界无数“专家”现形的条款。优点是减少继电器用量,缺点是降低保护灵敏系数。系统参数、互感器结构、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测量值的差异如何算等,缺一样都无法理解。像诚版这种开坛布道的大神,在这种问题面前,立马跌落神坛
     
发表于 2023-9-15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qaq 于 2023-9-15 22:06 编辑

问题比较复杂,不便在论坛解释。只说楼主一点认知偏差:CT二次是电流源,这一点对此处的零序CT不成立,只要知道该CT互感比可以是1:1的(当然也可以不是),二次绕组匝数总是极少,就应该有几分领悟了。
     
发表于 2023-9-15 21: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说实话,这种做法比较山寨,大干快上的遗毒。并联一样山寨。最准确的做法,每根电缆的CT,单独接一只继电器。
     
发表于 2023-9-15 2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早就有穿多根电缆的中压零序CT,直接选这类CT就行了。
     
发表于 2023-9-16 09: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问题是现实中就是用两个或多个CT,也没有每个接一个继电器,只进一个综保。但一般情况下串联多,因为零序CT内阻抗一般都很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4 10:30 , Processed in 0.0765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