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25135|回复: 76

论《零序电流计算方法解析》与《低压电缆热效应校验探讨》之长短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3 18: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仅以此短文献给《建筑电气》期刊创刊30周年纪念。

也献给在坛子里夜以继日灌水的所有板油、贵宾和斑竹们。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20 收起 理由
尺短寸长 + 20 终于得见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8: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咱是期刊的忠实读者,是看着期刊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期刊让咱受益非浅。

在此,衷心感谢期刊的同时,也谢谢给期刊撰文的作者、期刊的编辑、审稿的专家同行们。

《建筑电气》期刊发表的论文,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建筑工程行业内可谓:首屈一指,独一无二,难以替代,指引方向。

《零序电流计算方法解析》(以下简称《零》文)与《低压电缆热效应校验探讨》(以下简称《低》文)的写作灵感均应来自本坛互掐的过程。论其长短,仅就事论事,不涉及作者人性、品德和才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8: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零》文通篇言之有据,无一没有来历,所有数学模型、图、座标,均可考证。观后不由抚卷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这个问题不清楚,是你读的书不够多,就这个意思。

我曾坦言:该文错漏百出。没想到,例举五处之后,被老诚一一答复,还追问余下之九十五处。让我尴尬非常,有口难言。

不知道那个a运算子是不是老诚自己想出来的花样,看着还有点新鲜。其余的,那就跟看教科书似的,深奥而枯燥,也不知他想干什么。

难道这就是论文,这也算是论文。哈哈哈哈哈。“天下文章一大抄”用在本文那真是恰如其分。

老诚说这文章是专门写给我看、解我惑的,这样的文章看来有什么用,他倒没说。我更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他也避而不谈了。

看在大家常骑着千里驴子喝酒的份上,我就不和他计较了。对了,每次还都是我付酒钱。

问他稿费呢,稿费都买书去了。买了二十本刊登这论文的期刊送人。典型的自我炒作,现代版的范进中举,也不过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8: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低》文:长,忒费口水。洋洋洒洒几页纸,跟论坛里的老大有些接近了,很亲切吧。一种“从网络走到了现实”的感觉油然而生。有木有。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热稳定最小长度”,可惜没有相关数学模型。

大鼻山见我这么说,还专门给我站短,说:有了有了,就是1、2、3。搞得我专门又看了一遍。

大鼻山,真没有。这个可以有,就不知道有没有。

你说的1应该是热效应公式,2应该是“热稳定最小截面”,3应该是短路电流的计算。

真没有我所说的“热稳定最小长度”的数学模型。估计大鼻山现在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了。

看了文章,结合大鼻山在坛子里的灌水,直觉上我主观的(当然是很主观的那种)认为大鼻山不具备建立此数学模型的能力,就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了老诚那。老诚的数学,那是杠杠的,牛。

这个数学模型如果建立,就能推翻尺短例举的那些规范条文。老诚,怎么样,够诱人吧。大家有否也动了心。

神马叫论文,大鼻山的这篇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评分

参与人数 2贡献 +3 E币 +30 收起 理由
gdx8785 + 3 + 20 于灌水中见水平
大鼻山 + 10 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8: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鼻山很得意自己十多年前发表在《建筑电气》上的一篇节能论文。

那时的大鼻山还是小鼻山;那时的《建筑电气》还是季刊;那时大家的节能思想刚从“以竹代钢” 、“以铝代铜” 的探索中走过来,还没有更好的方向。

我看过那篇文章,不长,也浅显得很。可精彩的却是后面的十几年里,大家确实是在大鼻山所描述的感受里探索的。

如此雷同,难道还真的纯属巧合不成。

这就是《建筑电气》及其刊登的论文,这就是《建筑电气》期刊及其作者。都属于《建筑电气》,而且就在我们中间。

这些,日复一日的,在我们这个《建筑电气》论坛里,一一展现。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8: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  

冷若冰 成都  《建筑电气》论坛 建筑电气技术板块

2011年7月12日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1 收起 理由
尺短寸长 -1 忙昏头,今儿是7月13日。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13 19: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开了个头。。。。。。就“――完――  ”了

噢——
对了,是个引子——

灌水司令,继续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9: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写的好不好,忙活了一夜呢。。。。。。。

没来得及发,今天才发的。。。。。

咱擅长此类短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2 收起 理由
尺短寸长 + 2 那——就补上损失吧。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13 1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又如何?短又如何?
尺长寸短?尺短寸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涓滴成河,汇江成海。

愿众人之力使电气技术日益进步,又为何要争一时之长短?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20 收起 理由
尺短寸长 + 20 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13 20: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蒙老冷长期关注。我就多说几句:
一、偶数学水平还真不是吹的,大学时高数好像没下过90。你再看我的几篇论文:节能经济比较、住宅需要系数推导、发电机校验、热稳定校验……哪一篇不与较扎实的数学根底相关?哈哈!我业余最大爱好之一就是琢磨数学智力题。谈数学,我兴趣颇大;比数学,我极少惧于其他人……

二、拙文中公式(1)适用于5s>t>0.1s,而公式(2)适用于t<0.1s。二者是并列的关系。公式(3)是计算电流的,没错。但须请注意:公式(1)与(3)互相嵌套、制约,公式(2)也与(3)互相嵌套、制约。由公式(1)~(3)可以推导出热稳定临界截面,也可以推出最小长度,再没有其他什么“数学模型”了。如果你硬说有的话,那就是拙文中已经提及的“迭代逼近法”,也可称“试值法”。但它实质只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计算的过程,算不上数学模型;而且该计算必须借助计算机程序完成。否则计算量大的惊人,手工计算难以想象。
     
发表于 2011-7-13 2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有完整的数学模型,如果缺少无懈可击的计算过程,那么何来拙文中表1~表6数据呢?那么老编们如何会放过我呢?表1~表6难道是我妄想臆猜不成?
     
发表于 2011-7-13 20: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篇言之有据,无一没有来历,所有数学模型、图、座标,均可考证。”如果这都能算论文的话,我认为会写的人不在少数。
     
发表于 2011-7-13 21: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数学模型如果建立,就能推翻尺短例举的那些规范条文。”……此话不当矣。

我和老尺的根本分歧不在规范条文,也不在数学模型,而是:他根据规范条款,认为短路点应取在母线处,而我认为兼顾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短路点可取在电缆的非首端第一个接头处。这才是二人的本质分歧。

别指望建立什么数学模型,去推翻既有的规范条款。
     
发表于 2011-7-13 21: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那个a运算子是不是老诚自己想出来的花样,看着还有点新鲜。”老冷啊,你真抬举老城啊,“a运算子”高帽都戴他头上了,嘻嘻。随便翻翻哪本教科书吧
发表于 2011-7-13 2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9 14:06 , Processed in 0.09604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