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6188|回复: 12

[一次接线] 如何理解MT限流型断路器的DIN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30 17: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本帖最后由 bzp4891 于 2015-12-30 21:26 编辑

MT框架断路器限流型为L型,其短路分断能力为150kA,但短时耐受电流为30kA/1s,如何理解MT框架断路器限流型L的DIN保护呢?如图所说的是同一种性能吗?以L型为例,我的理解是:
1.当短路电流大于L型框架断路器的短时耐受电流30kA(文中提到是37kA),此时断路器的脱扣时间完全取决于短路电流所产生的电动力,所以会非常短10ms;2.当短路电流小于短时耐受电流30kA(文中提到是37kA),此时断路器虽然为限流型断路器,但仍可以实现短延时保护保护或瞬时保护,分断时间取决于电子脱扣器的时间,例如0.4s(短延时)或70ms(瞬动);
3. 对于第一条,如果将MT限流型框架断路器L的脱扣器拿掉使之成为负荷开关,通以大于30kA(文中提到是37kA),此时完全依靠短路电流的电动力去脱扣,时间也能保证10ms;

23.jpg
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8: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的疑问出现在ABB的E开关限流型断路器的样本中:
1.短路电流<Icw时,分断时间为10ms;
2.短路电流>Icw时,分断时间为70ms,70ms也是在安装电子脱扣器情况下的断路器分断时间;

26.jpg
     
发表于 2015-12-30 20:58: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于instantaneous override的功能,即使瞬动关闭,断路器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在短路电流到达一定限值后,断路器仍会瞬时脱扣,而且脱扣时间更短,可能是省略了脱扣器内部某一层的内部逻辑运算。
     
发表于 2015-12-30 21:0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拿掉脱扣器后还能自动脱扣?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21: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zp4891 于 2015-12-30 21:12 编辑

还记得帕版曾经在讨论限流型塑壳断路器在保护电动机负载时,电动机的起动电流会造成断路器动静触头的抖动,甚是拉弧,如果此电流是很大的短路电流呢?
NSX内部图.jpg
     
发表于 2015-12-30 21:3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触头斥力可以提高分断速度,但纯粹用触头斥力作为脱扣机构,似乎不太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2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NSX塑壳断路器的能量脱扣完全是基于断路器结构本身,独立于脱扣单元,听起来是挺邪乎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性能。
3.jpg
4.jpg
     
发表于 2015-12-30 2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什么是DIN保护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来切入,其实就是为何要有DIN保护?这个还要从断路器的两个重要参数说起,Icu和Icw,一个是极限分断能力,一个是短时耐受电流,都用有效值来表示。对断路器来说,那个参数更重要?那个参数可以做到更高?目前框架Icu最高可以做到多少?Icw呢?塑壳呢?这两个参数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慢慢和同行们了解为何要有DIN保护,如何实现,意义何在。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6: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 低压断路器极限分断能力Icu和短时耐受电流Icw,那个参数更重要?
------低压断路器极限分断能力Icu和短时耐受电流Icw,前者是断路器所能分断的最大短路电流,任务结束后就不需要要其再承担额定电流,后者是指断路器能承受短路电流热效应的能力,时间一般为1s。对于处于进线柜中框架断路器来说,我们既希望它的分断能力很高,又希望它与下级的塑壳断路器做选择性保护,即在下级断路器未切断短路故障之前,进线端的框架断路器是要承受这段时间内短路电流所产生的热效应,所以塑壳断路器多数只有长延时和瞬动2段保护,而框架断路器一般会有长延时、短延时、瞬动3段保护,对于塑壳断路器来说不需要人为的短延时,即没有Icw,故Icu当然更重要些,而对于框架断路器来说由于需要人为的短延时与下级断路器做选择性保护,即有Icw,故两个参数都重要;
低压断路器根据是否具有短时耐受电流将使用类别分为A类和B类,框架断路器一般为B类,塑壳断路器一般为A类: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6: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zp4891 于 2015-12-31 06:49 编辑

2.目前框架断路器和塑壳断路器的Icu和Icw最高做到了多少,二者有无必然联系?
2.1 以施耐德框架断路器MT20为例,以H1b为界,前面的N2,H1,H1b所对应的极限分断能力与短时耐受电流相等,分别为50kA/65kA/85kA,但是H2/H3和L3(限流型),我们发现极限分断能力越来越高,短时耐受能力却越来越低,特别是限流型L级所对应的的分断能力为最高150kA,但它所能承受的短时耐受却是最低的,只有30kA/1s,这种规律是否说明短路分断能力和短时耐受能力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超过一定数值后二者不可兼得呢?

6.jpg
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7: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zp4891 于 2015-12-31 07:29 编辑

2.2 以ABB框架断路器Emax2开关为例,E6.2 X型的极限分断能力最大达到了惊人的200kA,短时耐受为120kA/1s,V型的极限分断能力稍低,但也到了150kA,短时耐受电流为100kA/1s,从上述规律看,分断能力越来越高,短时耐受电流却没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如果能做到一致岂不更好?再看E1.2开关,有4种分断级别B/C/N/L(限流型),其中B型的极限分断能力和短时耐受能力都为42kA,而从C型开始,极限分断能力从50---66---150kA,相对应的短时耐受电流从42—50—15kA,特别是限流型L级,其极限分断能力为150kA,但是短时耐受电流只有15kA,和MT断路器的L型规律很类似,这种规律是否说明短路分断能力和短时耐受能力是对矛盾体?
8.jpg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07: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2.3 塑壳断路器没有短时耐受电流,故只看看其极限分断能力如何,NSX全系列都是限流,最大的极限分断能力为150kA,T开关L型应该是限流型的,其它还需要帕版补充,T开关V型的极限分断能力和Emax2开关的 L型一样,达到了惊人的200kA,目前应该是所有品牌里面最高的了吧
11.jpg
12.jpg
     
发表于 2018-11-10 14: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大侠出来做过总结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5 05:22 , Processed in 0.07406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