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查看: 12459|回复: 7

[求助] 教学楼明敷防雷引下线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7 14: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一栋八十年代未的教学楼修膳改造,增设防雷系统,防雷引下线采用明敷,教学楼面积四千多平方,总周长285m,按二类防雷设计。

GB50601-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第 5.1.1第三条规定

建筑物外的引下线敷设在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时,应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防止接触电压和傍侧闪络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

1)外露引下线在高2.7m以下部分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交联聚烯管应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μs波形)。
2)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护栏或警示牌。护栏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问题1:教学楼正面为入口及走廊,为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区域。若在教学楼背面敷设引下线,那么教室内靠外窗一侧是否也视为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区域?
问题2:若问题1成立,那么整幢教学楼如在正面或背面明敷引下线,均对学生有傍侧闪络电击威胁。若仅在教学楼长轴两端山墙明敷引下线,引下线的密度很大,否则无法满足二类防雷专设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的要求。
问题3: 综上所述,教学楼明敷引下线是否需要通长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保护?
     
发表于 2012-7-17 14: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1不成立。
规范的1)一定要遵守,国内外规范要求一致。
发表于 2012-7-17 16: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看了一下防雷规范4.5.6条,我觉得既然规范提出了引下线附近防止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那么就应该是考虑到了类似楼主所说的此类情况。显然无论在教学楼后面敷设引下线还是在长轴两端山墙敷设引下线都是不可行的,因为,之所以考虑引下线间距问题应该是为了均流作用。按规范4.5.6条防止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并不难做,只要满足其中之一即可。即防止接触电压可采取在高2.7m以下部分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防止跨步电压可采取在引下线3m范围内敷设5mm厚沥青层或15mm厚石砾层。
个人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22: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意思既然明确裸露的防雷引下线具有危险性,那么在二层以上,除山墙端的引下线没有人靠近之外,教学楼正面沿走廊结构柱及背面沿两窗之间的结构柱明敷的引下线都有可能被学生接触到或旁侧闪击到窗内的学生呢。若是这样,引下线是不是需要从一层到顶层都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保护。
     
发表于 2012-7-18 1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尽量摸清原建筑结构情况,力争避免采用新增裸敷引下线;
二、万不得已的,采用穿PVC管在隐蔽处安装(但间距须满足18米或25米要求)。
发表于 2012-7-18 22: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考虑每根都做保护,注意明敷引下线接地做法的要求和处理办法 防跨步电压和雷电反击
发表于 2012-7-19 16: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GB 50057-2010
4.3.3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18m。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5.3.4 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外表面明敷,并应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外观要求较高时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O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2。
5.4.7 防直击雷的专设引下线距出人口或人行道边沿不宜小于3m。

GB 50057-2010  条文说明
4.2.4  。。。。。。
对引下线间距,本规范向IEC 62305防雷标准靠拢。如果完全采用该标准,则本规范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相应应为10m、15m、25m。但考虑到我国工业建筑物的柱距一般均为6m,因此,按不小于6m的倍数考虑,故本规范对引下线间距相应定为12m、18m、25m。
4.3.3 关于专设引下线的间距见本章第4.2.4条第2款的条文说明。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需要补充增加了“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专设”指专门敷设,区别于利用建筑物的金属体。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4.5.6 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是参照IEC 62305—3: 2010第37页8的规定制定的。此外,雷击条件下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安全性不能用50Hz交流电的计算式来判断,因它们的机理是不同的。这可从IEC以下的两本标准看出来:IEC/TS 60479—1(2005—07),Ed.4. 0,Effects of current on human beings and livestock—Part 1:General aspects;IEC/TR 60479—4(2004—07),Ed.1. 0,Effects of current on human beings and livestock—Part 4:Effects of lightning strokes on human beings and livestock。
本条第1款第3项中的2.7m是按人垂直向上伸手后人高 2.5m,这是根据IEC 62305—3: 2010第67页图E.2,冲击电压100kV击穿空气间隙按0.2m考虑,故2.5+0.2=2.7(m)。


GB 50601-2010
5.1.1  第三、六条(强制条款)
3  建筑物外的引下线敷设在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时,应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防止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
1)  外露引下线在高2.7m以下部分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交联聚乙烯管应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μs波形)。
2) 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拦或警示牌。护拦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 m。
6  引下线安装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0.1m。


4.1.1
3
在建筑物外人员可经过或停留的引下线与接地体连接处3m范围内,应采用防止跨步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的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如下:
1)铺设使地面电阻率不小于50kΩ·m的5cm厚的沥青层或15cm厚的砾石层。

2)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示牌。
3)将接地体敷设成水平网格。


通过以上条文 结合实际情况
建议在教学楼后面、侧面敷设引下线,间距小于18m,避开窗户。
前面就不要敷设了
其他严格按以上条款执行

问题2:若问题1成立,那么整幢教学楼如在正面或背面明敷引下线,均对学生有傍侧闪络电击威胁。
核心是接地,只要 接地做的好,引下线截面够,避开窗户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7: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hluww 于 2012-7-19 18:01 编辑

非常感谢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

现在我的方案是沿教学一周敷设40x4的热镀锌扁钢,距外墙3m,埋深1m;在教楼背面打三组垂直接地极(每组三根2.5m热镀锌角钢),其中一组打在配电室电源进线处,在两侧山墙及背面共引下19根引下线(建筑物周长285m)。还请教各位这个方案是否合理或还有什么补充。

另外说个题外话,在查阅教学楼的老图纸时,看着前辈们手绘的图纸非常工整,万分钦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5 17:06 , Processed in 0.0733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