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
王老的离去,让我突然不知所措,就好像一个依赖长者的孩子,行走在路上,少了一个指点迷津的领路人,难过而惶然。
每个和王老相识的人,都有一个值得各自珍惜的故事。我和王老的相识,有些戏剧性。1994年我毕业来到航空设计院,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候,有一天课间,老师突然让我去南附楼,说是有人找我。我很奇怪,刚来航空院,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会有谁找我?敲开一间办公室的门,一位老同志接待了我。他面容慈祥,戴着厚厚的眼镜,笑着问我:“你是交大新分来的毕业生?”我点点头,老同志又道:“院里已经很多年没有交大的学生了,我也是交大毕业的,我叫王厚余”。我又点点头。老同志叮嘱了几句,让我以后要好好工作,我便告辞了。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王厚余”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我更不知道,在后面的二十多年里,我会和王老一起工作,在王老的帮助下一步步学习、成长。
那时王老已经退休了,仍然会来院里上班。每年院里组织技术交流,王老会给我们讲课,讲接地,讲等电位联结,我渐渐知道,王老原来是电气行业的泰斗级人物。2002年,我搬到延安大院,和王老住在一个家属区。正值《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要修编,丁杰总师让我参加编制工作,王老是编制组的顾问,于是我和王老的接触渐渐多了起来。王老此时已经70多岁,虽然不来院里上班了,仍然忙于电气事业,和各个协会联系频繁。协会寄来各类资料丁总都会让我带给王老。王老工作非常认真,《低规》的历次草稿都逐字逐句修改,修改完就会打电话让我去家里,逐一讲解每个条文,条文解释更是讲解得特别细致。王老反复强调,条文解释非常重要,只有搞清楚前因后果才可能把问题说明白,这是最考验能力的,一定要认真对待。规范涉及到很多基础资料,王老一一找出来让我自行学习,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有时报纸、杂志上刊登一些电击事故的报道,王老会把这些资料留着,我去他家里的时候,给我一一分析事故原因,有时候让我来分析,他来补充。每逢这种时候,就会感受到一位师长对后辈的悉心教导和殷殷期望之情。遇到难题或者争议,我们都会去王老家里请教,有王老在,就有人为我们解惑,我们心里是踏实的。
有时候和王老聊起他的电气事业,我问他怎么能做到这么多年去专注地做一件事。王老提到他中学时不少同学投笔从戎,再也没有归来,他说,“我如果不把事情做好,就对不起这些同学,也愧对当年立下的科技救国的志愿”。有一次,王老拿出一本交大的校刊《思源》,那一期介绍了王老同年代几位参加革命的同学的事迹。王老让我把校刊带回去认真读一读,让我向他们学习,好好工作,报效国家。在王老的心里,一直有这种“家国情怀”,希望能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王老有很多业余爱好,他会弹扬琴,喜欢唱京戏,可他说没有时间再搞这些爱好了,还有好多事情要做,他要宣传所了解到的国际标准知识,把他一生关于电气安全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留给后人。王老年届90的时候,录制了一套讲解低压电气装置设计安装的视频课,一次和王老聊起这件事,王老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像以前一样去讲课,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录制这个视频,以后的人也可以听得到,这是我能做的最后的事情了。
王老和我经常一起参加TC205标委会的会议。每次开会王老都说要早一点走,不要迟到,早到一会儿还可以一起讨论问题。我们约在延安大院西门汇合,我一般会提前几分钟到,可我每次到约定地点的时候,王老都已经等在那里。王老为人随和,慈祥可亲,在延安大院生活的这段时间,除了工作以外,我见到了王老作为邻家长者的另一面。那时儿子还小,为了锻炼他的独立能力,有时候我会让儿子给王老送资料。我告诉儿子,王老是一个科学家老爷爷,于是儿子很愿意去王老家。一开始,我把儿子送到王老家楼下,他自己上楼,后来他可以独自完成任务,每次送完资料回来都特别开心。我和王老说起这件事,王老说儿子每次来,他都会给儿子两块糖。我说怪不得儿子喜欢送资料,他从来没告诉我有糖吃,因为我平时限制他吃糖,王老听了哈哈大笑。后来儿子要上小学了,有一次送资料回来,说王爷爷这一次没有给糖,而是送给他一本《现代新英汉词典》。那本小字典现在仍静静地躺在儿子的书柜里。
王老送给儿子的《现代新英汉词典》
我有时候会想,我何其幸运,来到航空设计院,认识了电气行业这么多令人敬仰的前辈,我又何其幸运,和王老在一起工作二十年,能接受王老的悉心教导,教我做人做事,教我学习成长。王老总是说,航空设计院给他提供了条件,让他心无旁骛,可以脱产专心搞规范,所以他在自己的著述中,始终将航空设计院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以示感激之情。王老身上一直保留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谦和、宽容、感恩。王老是我工作中的良师,也是我尊敬的学长。王老身上的高洁品质,使我想起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王老,也终将成为我们这一代电气人的精神之源。
刘叶语 202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