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大鼻山

2011年06期<低压电缆热稳定校验探讨>欢迎研讨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7 20: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7-17 20: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尺短寸长 于 2011-7-17 20:26 编辑


料事如神!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0: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让SCCAT给翻出陈谷子烂芝麻了;
历史在变,人也在变,与时俱进,认识在螺旋曲折中旋转、上升;
做到这点,不太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0: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前信誓旦旦的东西,几年后可弃之于粪土~
     
发表于 2011-7-17 21: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前信誓旦旦的东西,几年后可弃之于粪土~
大鼻山 发表于 2011-7-17 20:58


这个帖子差点忘记了,原来我脑海中在始端做热稳定校验的思想源于此。。。
当年有人问我是否在始端做热稳定校验,我肯定地回答:是。。。
现在,大鼻山先生华丽转身,情何以堪啊。。。
如果规范突然转身,估计不少人的信仰瞬间崩塌。。。
     
发表于 2011-7-17 21: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开关来保护导线这个信仰会崩塌么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1: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回读了一下网易电气那个原帖,赫然发现了sccat的名字……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1: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鼻山 于 2011-7-17 21:49 编辑

及时吸纳并升华群众的智慧,那也需要点智慧
发表于 2011-7-17 21: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真是源远流长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E币 +10 收起 理由
大鼻山 + 10 当年的当事人之一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差点忘记了,原来我脑海中在始端做热稳定校验的思想源于此。。。
当年有人问我是否在 ...这个帖子差点忘记了,原来我脑海中在始端做热稳定校验的思想源于此。。。
当年有人问我是否在始端做热稳定校验,我肯定地回答:是。。。
现在,大鼻山先生华丽转身,情何以堪啊。。。
如果规范突然转身,估计不少人的信仰瞬间崩塌。。。
sccat 发表于 2011-7-17 21:23

呵呵,那个命题如梦魇一般,缠绕我多年。
其实你仔细再读原帖,我虽然口头上在坚持取首端短路,但实际上越到后来,口气越软化,心里也是一百个不愿意啊。
所以我多次在原帖中警示各位:千万别中了“鼻”毒……,也想不到还是害了一位兄弟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1: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鼻山 于 2011-7-17 21:46 编辑

现在谁再对拙文提出异议,我就可以直接引用原帖中麦克等人的回复了……哈哈!多仗义的一帮兄弟们,6年前都替我想好6年后的答辩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21: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易电气上的《原创精华》,大部分都可改造成论文。有心人不妨去那里搜寻一些题材
发表于 2011-7-17 21: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好久没上来,忘了回答嘿版的问题了,当时在IEC大会上,有人提问(好像是沈阳的任总)限流型断路器对计算短路灵敏度的影响及算法,由于翻译的原因,当时做讲座的比较木然,最后还是主席Tison给予了回答,因为是英文回答的翻译没有给翻过来,我也只能靠猜的,他的大略意思是:断路器的限流是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主要是出现在断路器作用于动作之时,那么这个时候断路器已经作用于跳闸了,对于这个回路来讲,已经切除了故障,那么也就根本不需要再计算这个限流的具体值是多少,而是只需要考虑这个已经跳闸的事实。因此对于灵敏度计算,可以直接按未限流的电流值计算,而无需考虑限流的作用是多少。

另对于4-43的讲课时,演讲人Cronshaw特意在ppt里解释了这个t=k2s2/I2这个公式,其中对I解释为:I is the effective fault current, in amperes, expressed for a.c. as the rms value, due account being
taken of the current-limiting effect of the circuit impedances。
不知对大家有什么帮助没有。

评分

参与人数 2E币 +30 收起 理由
嘿嘿嘿嘿 + 20 没理解透,我再想想
大鼻山 + 10 辛苦~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17 21: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讲课时的全页的ppt如下:
Regulation 434.5.2 requires that where a protective device is provided for fault current
protection only (and not overload protection), it shall be ensured that the
disconnection time t is such that the live conductor temperature shall not exceed
those temperatures given in Table 43.1. The formula quoted is:
where:
t = k2 S2/I2
t is the duration in seconds
S is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conductor in mm2
I is the effective fault current, in amperes, expressed for a.c. as the rms value, due account being
taken of the current-limiting effect of the circuit impedances
k is a factor taking account of the resistivity,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and heat capacity of the
conductor material, and the appropriate initial and final temperatures. The values of k can be
obtained from manufacturers.
This equation applies to the live conductors. The temperature corrections to be made
will be as for shock protection in paragraph 5.3.1, i.e. to working temperature for
devices in Appendix 3 of BS 7671 (column 3 of Table 5.1) and to average of
working temperature and limiting final temperature for other devices.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治学以诚 + 5 一堆废话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7-17 2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好英语很重要啊,我是听天书一样,提问的那位哥们操着一口中国式英文,着实把老外们搞晕了一顿,说了好几遍老外们也没听懂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是主席有本领,终于悟到了提问者的意思,总算给了个答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6 08:40 , Processed in 0.10426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