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入门者

2016年6期“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及SPD选择”的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08: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削足适履”还是“顺其自然”

   从IEC 62305-4(中文版)第47页  附录C  SPD 的配合
   从IEC 62305-4(中文版)第48页 图C.1 低压配电系统 SPD 应用示例 有SPDI、SPDII、SPDIII相对位置布置。与《雷规》附录J 图J.1.2-1~J1.2-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图5.4.3-1是一致的。但要注意到,要满足上述SPD布置程式,必须“削足适履”,必须做好引下线在地面以上各楼层,与层钢筋网做好绝缘,成为“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系统”。

   “顺其自然”,仍采用“不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按全楼都做等电位联接,从顶层开始楼层钢筋与引下线做等电位联接。当损害源为S1时,在顶层设置I级试验的SPD,先泄放雷电流。如果设备供电是由总配电箱放射式的,那进线总配电箱作为2级设备选II级试验的SPD,然后再向其它配电设备、电子设备放射设置相应规格的SPD。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0: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与“不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这是新概念,其优缺点应该议一议。

   《建筑电气)2011年6期上的“南洋酒店项目防雷设计优化方案”一文,南洋酒店采用接地井方案,属“A型接地体”。与“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系统”相比,除接地不采用“共用接地”外,做法几乎相同。各层闪络电位差,“A型接地体”为 U=I·R+Lc·h·di/dt;“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为Lc·h·di/dt。差了I·R项。
   
   差了I·R项,做定量计算。其最大电位差,出现在屋顶,出现在短波头的雷击。酒店高度104m取整数100m,冲击接地电阻取10Ω,短波头峰值37.5kA、T1=0.25μs,分流系数取0.44(屋顶引下线>2根)。
   Lc·h·di/dt=1.5x100x(0.44x37.5/0.25)=9900 (kV)
   接地冲击电阻上最大反击电压,出现在长波头雷击,其值等于 0.44x150x10=660 kV
   I·R 占 I·R+Lc·h·di/dt 比例为 660/(660+9900)=0.063,即6.3%。工程上可忽略不计的,看作相同的。

   由上计算所得可知,南洋酒店采用接地井方案的最大电位差与 IEC 的“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效果是相同的。更大优点:不必考虑危害源 S1 的雷击电涌了,只需考虑从电源线引入的雷电危害了。不失是个好方案。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0: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入门者 于 2016-8-1 11:15 编辑

   “南洋酒店项目防雷设计优化方案”的接地方案即遭到了“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及SPD选择”作者的批评。

  作者在《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年6期“南洋酒店防雷设计方案的缺陷分析”一文中,用等电位联接理念否定了南洋酒店防雷设计方案,也同样否定了IEC的“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也否定了目前SPD未按雷电流流向的配置程式。

    作者在《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年6期“南洋酒店防雷设计方案的缺陷分析”一文,等电位联接只解决了2个接地系统之间的闪络,但没有解决接地与带电体之间的闪络。更危险的缺陷是,原防雷接地与带电体之间,中间还隔了等电位层,雷电电涌不会直接击闪电源设备和电子设备,现在更危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1: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2种不适合Iimp=0.5I/nm的下述场所。

   4. IEC62305-4 图 3b 两个 LPZ 1 的互连
   5. IEC60364-4-4-44 第443.3.1 提到的2类可不装SPD。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8: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71#楼tq02vf4:   接闪器钢筋连在一起是一个导体了,没有互感了?只有自感了,......

   这个问题隐含着一个更大的能量守恒问题,也值得探讨。本人由于学疏才浅,不一定说的对,共同探讨吧!

   接闪器钢筋连在一起是一个导体了,有自感,有电流流动,就有自感磁力线存在,其特点,越离这导体越近,磁力线密度越高,相反,越离该导线越远,磁力线越疏。

   还有一个概念,一根导线可看成一匝线圈(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就是这原理)。

   没有互感了?只有自感了,......这问题很好回答了。只要有电流(正弦波、脉冲波等)流过导线,就有自感电动势。在其磁力线影响的范围内的导线,也会因互感作用,有互感电动势产生,若导线能形成闭合回路,回路就有感生电流产生。要引起注意的,互感 M 大小与穿过被感应的线圈的磁力线根数有关,越靠近有电流流动的导线越近、或回路面积越大,所包含的磁力线越多,则互感M越大,感生电动势越高,闭合回路感生电流也越大,消耗的能量也越大。能量消耗,将会引起引下线电流在下泄过程中变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楼主| 发表于 2016-8-2 08: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71#楼tq02vf4:   ......等电位的作用是否也是如此呢?

   等电位,静态时无电流流动。当危害源S1直接击建筑物时,雷电流从屋顶接闪网进入建筑物,沿引下线下泄。由于一点受雷,受雷点电位高于接闪器其它各处的电位。“水往低处流”,同样电也是从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所以接闪网在雷击时,有雷电流在流动。同理顶层以下各层因钢筋组成的结点电位不相等,总有雷电流在流动,直至各结构各点电位相等时,才会无雷电流流动。这可参看《建筑电气》2005年5期“考虑直接雷击情况的建筑物等电位连接讨论”一文。

   等电位联接线,有雷电流流动。因此,有自感存在,也有互感存在。
发表于 2016-8-2 16: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09: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雷规》第152页,关于屋顶节日彩灯配电的。有下述论述:“......而且安装在这里的SPD还要与上游安装在分配电箱或总配电箱的SPD配合好,......”。太难理解了,上下游根据什么原则定的?根据雷电流传导途径定,还是与雷电流无关工频电流流向定?工频电流流向能改改变雷电流传导途径吗?IEC有关SPD配合的条文、图例都是按雷电流传导途径定的,一到《雷规》这里,电气原理有了新创造。

   《雷规》的论述太难理解了。

   如果真是SPD上下游由配电级别决定,那配电房永远是第1级,进线总配电箱是第2级配电设备了,永远没有必要装I级试验的SPD了。

   危害源为S1时,在空间上处于最高位置,先受雷的。采用全楼等电位联接的“不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屋顶配电箱在时间上先有雷电反击的,装SPD泄流、泄压。而处于地面层上的总配电箱处于末端位置,雷电流应该越来越小才对。而按《雷规》的意思,越到后级,雷电流越来越大。顶层已泄流,低层雷电流越来越大,也即雷电流能量越来越大,这比“永动机”更有创造性,但是有悖常理,违反了能量守恒定理。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09: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入门者 于 2016-8-3 09:10 编辑

   回58#楼云溪2   雷规关于屋顶装置采用二级实验spd的条文解释计算其实也不严谨

   作者发表在《建筑电气)2011年12期上的“解读《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如何选择SPD”一文可取之处,拼弃了50%-50%分配学说,应用了分流系数 kc 概念,不局限于只考虑 ke 一项。比本期文章要好。

   但正如所说,存在几点原理上错误。

   1 该文取错了电位比较的参考点(该文取雷击点为参考电位)。该文将电源相中线的电位与屋顶接闪器相等,是错误的,与其作者在《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1年6期“南洋酒店防雷设计方案的缺陷分析”一文所述有很大反差。

   2 20m按该文图 3 所示,指的垂直距离,小于分配电箱离地面距离。顶层层高一般不可能有20m,只有4~5m,多余长度不是在屋面敷设,就是在层内敷设在楼板内。问题出来了,在屋顶敷设,本质上是接闪网,在楼板内敷设是等电位连接,这2段长度多出部分,不能按UL=Lc·h·di/dt计算的。

   3 不能按UL=Lc·h·di/dt计算的理由,不符合基尔霍夫定理和阻抗分配原则。屋顶设备一般都设防雷装置,并与相近的防雷装置相连接的,受雷后,雷电必按阻抗大小分配的,防雷接地线越短,雷电流分配越多。20m接地线太长了,分配到的雷电流系数要大大小于0.44。根据基尔霍夫定理,2结点间电位差是一定的,在大长度接地线上电压要保持一定值,只有减小流过的雷电流才能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09: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疑,现在防雷普遍做法:“不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是否要改变了。

   下面的图都是“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的,没有“不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的。
   《雷规》2000年版 图 6.3.4-1
   《建筑电气》2012年第6期,叶充“民用建筑低压配电系统I级试验SPD设置”的图 1 电涌保护器设置方案
  《建筑电气》2014年第6期,洪友白“雷击引发低压系统冲击电流研究”表1雷击点、损害源、损害类型及其关系 中左侧图,图1、图2、图3(本人注:引下雷电流为100%)
    IEC 62305-1(中文版)第23页 图 2  由雷电防护系统(LPS )定义的雷电防护区(LPZ) (参见 IEC62305-3 )。
   IEC 62305-1(中文版)第24页 图 3  针对 LEMP  的防护措施所定义的雷击防护区(LPZ )(参见 IEC62305-4)
   IEC 62305-4(中文版) 第48页 图C.1 低压配电系统 SPD 应用示例,是IEC 62305-1:2010第23页 图 2(本人注:更为清晰的实际图)。
   IEC 61312-1   1995-02   第一版 图13 (本人注:与《雷规》2000年版 图 6.3.4-1 相同)
   IEC 61643-12:2002  电涌保护器 第12部分  附录D 部分雷电流计算  图 D.1-进入配电系统得部分雷电流总合的简单计算
   IEC 61643-12:2008(英文版)  第72页  Figure D.1-Simple calculation of the sum of partial   lightning currents  into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以上各图及相对应条文、公式,是“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的,是否这才是最值得 IEC 推荐的外部防雷方案。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09: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入门者 于 2016-8-4 09:30 编辑

   《建筑电气)2011年6期上的李兴龙“南洋酒店项目防雷设计优化方案”值得引起深思,该方案比“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更彻底,排除了S1直接雷击的危害。在当前城镇几乎电源埋地引入的现状,有可能在我国普遍推广。

   外国人为什么要用这种 A型接地体布置 方案,有什么优点? 是偶然采用,还是普遍采用?请李兴龙等做海外工程的专家多作介绍,可能可在我国推广。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1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IEC 62305-3:2010中  3 术语和定义

   3.2  外部的雷电防护系统
         LPS 的一部分,它含有一个接闪器、一个引下线和一个接地终端装置。
           注:通常这些部分都在建筑物外部。

   “一个”是单数,是典型的LPS物理模型,没有强调接闪器要连接成网,也没有强调接地终端装置要连接成网。

   《建筑电气》2011年第6期,李兴龙“南洋酒店项目防雷设计优化方案”的防雷,符合这种方式的应用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11: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IEC 62305-3:2010中  3 术语和定义

   3.3  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
         LPS 的接闪器和引下线的位置使得雷电流路径与受保护建筑物无法接触。
          注:在被分离的 LPS 内,LPS 和建筑物间的危险火花得以避免。

   这种模型,与李兴龙“南洋酒店项目防雷设计优化方案”的防雷相比,要求接闪器成网,接地终端装置成网且在建筑物底部与内部的雷电防护系统连接,成共用接地系统。

   这种模型,就是本帖上2楼所指出的各文献和各种IEC图示及条文论述的物理(实际)模型的具体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11: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IEC 62305-3:2010中  3 术语和定义

   3.4  不与受保护建筑物相分离的外部 LPS
          LPS的接闪器和引下线的位置使得雷电流路径与受保护建筑物可以接触

   这种模型,就是我国和其他某些国家采用的防雷方式:利用建筑物内的钢筋作防雷装置。这是IEC一大技术进步,是以往的IEC从未提出过的新术语。

   虽然IEC对这种雷电防护系统,还没有完整的电路模型和论述,预见随着技术进步、不久将来会有与时俱进的结果出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7-9 11:58 , Processed in 0.0721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