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入门者

2016年6期“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及SPD选择”的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0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入门者 于 2016-9-5 10:15 编辑

   回105#楼sccat: 分流和计算反击电位来决定spd的设置很值得思考。

   分流,《雷规》和本文“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及SPD选择”的计算公式: I imp =0.5I/nm,也考虑了分流,但是是狭窄的。没有考虑到我国国情---即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因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已从屋顶开始已作等电位联接,也即分流从屋顶已开始了的客观事实。仍生搬硬套的套用IEC的分流系数 ke 公式,忽略和否定了 kc 客观存在,这进一步证明了“本本主义”危害性。
发表于 2016-9-19 19: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18: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07#楼诚版: 费这劲,是讲不清楚的,不懂基础理论,靠猜是猜不准的。

  对于我们雷电非专业的入门级小人物来说,只能从前辈的文献的规范、IEC、论文中论述,再根据对电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对一些违反常识推理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而言。

    雷电与气象,是非常复杂的,还远没有被人类所掌握的自然现象。
   1. 雷电地闪时,按理说走直线,但多数不是这样的。
   1.1 雷电季节,看到远方的雷电电闪,大多数都是歪歪曲曲的,各不相同。因为电闪反映了雷电流流经的途径,所以雷电地闪不走直线。
   1.2 还有滚地雷、穿堂雷,好好的不就近入地,即偏偏绕道入地,不走直线,多怪。
   1.3 从电器学理论的电弧理论,电弧还有螺旋形的,其成因是与周围介质有关。由此推测,雷电的怪现象也是否与大气中介质有关。电弧形成的弧柱除不一定是直线外,而且极容易被吹向灭弧罩灭弧。开关电弧是否可看作雷电地闪的缩影。

   2. 雷电流在空气传播速度远大于接闪后在引下线上传播速度,落雷后,会不会堵塞,雷电波长度会不会变短等等?

   3. 雷电流最高频率约10MHz,调幅电视波最低频道频率约50MHz,特高频达1000MHz,是雷电流频率100倍。1000MHz,在电路网络中也遵循电工基础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串并联、LC谐振等基本原理,雷电流是否同样应遵循问题,还是像“相对论”一样,另有一套电气理论,这也应推讨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12: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重读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虞昊的《防雷接地既不科学又不经济》一文,感触很多,先论其问题所在。

   1. 论文是过分强调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中雷电感应的作用,几乎比直接雷危害还神。

   2. “绝缘避雷技术”已不符合现代建筑物,现代建筑物内含大量与大地无法绝缘的钢结构构件和由外部引入的各种接地管道。几百米高的现代建筑,要免除直接雷已是梦想。除非回到故代,采用木结构建筑物。

  3. “绝缘避雷技术”只适用个别建筑物,如果,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采用“绝缘避雷技术”,雷电的巨大能量不能入地泄放,只能以电磁感应泄放。第一,雷电流为了寻找泄放点,滚地雷、穿堂雷大大增加,在大街小巷、住户中乱窜,窜到人电击致死,窜到物起火燃烧。第二,雷电能量不能很快泄放,要吗通过电磁感应泄放,但大量的以电磁波型式在大气中游荡,也就是说,全体生物生活在“微波炉效应”中,抵抗力弱的当场会死 去,抵抗力强,虽然还活着,寿命会不会受影响等等问题都值得思考。

   4. 避雷针、避雷带改成接闪针、接闪带,这意味着“主动”引雷,建筑直接引雷是必须的,使雷电大部分能量尽快入地,只留下少量的电磁感应的能量,是合理措施。

   5. 装设了直接访雷装置,还遭雷击危害的还应从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本地区是多雷区,雷击失败的例子很少听到。
 楼主| 发表于 2017-9-3 15: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重打开帖子,发现查看人数增加到1869人,在2016.9.21发最后一帖时,回复/查看人数880多人次,致今不不到一年,这种老帖子还有新的同行近千人在查看,感到很欣慰。

     在此,入门者表示深切的谢意,感谢诸位对本帖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5 18:02 , Processed in 0.0643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