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入门者

[问题探讨] 接触电压的疑惑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5: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59# LXQ3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874页上还有一句话:当上述接触电位差可能沿PE线传至用户用电设备外露导电部分时,则Ut≤50V.

   补充的很对,但这段文字出现在第二组公式下,是否不适用第一组公式的场合。
发表于 2013-2-17 09: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研究过这个问题,一个电厂的220KV升压站,这个要参考电力工程设计手册,西北电力院那个。《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这个不行的,真正的公式要复杂的多。
1.最根本的参数是土壤电阻率。
2. 等电位针对中低压更有效吧。
     
发表于 2013-2-17 10: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59# LXQ3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874页上还有一句话:当上述接触电位差可能沿PE线传至用户用电设备外露导电部分时,则Ut≤50V.

   补充的很对,但这段文字出现在第二组公式下,是否不适用第一组公式的场合。

------也许有二种解释:1.不适用第一组公式的场合。   2.二组公式都适用。-----仅对该设计手册这段话的理解,不评价正确与否。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17: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3# LXQ3  :------也许有二种解释:1.不适用第一组公式的场合。   2.二组公式都适用。

   如果二组公式都适用,根据中文的语法,或者每组公式后都加上这一句,或者专门列一款。而现在即写在第二组这一款后作为补充说明,不至于编者的语法水平连这也不清楚。
发表于 2013-2-17 17: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17: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2# hi2001wzz :

   你的发言是对的。

   我举《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的例子,目的是,不但高压变电站用这二组公式,而且终端变电所也用的这二组公式,没有上端和下端有区别之说。
发表于 2013-2-17 2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GB50054-2011 5.2节在防电击中,为什么好几个公式中都采用50V?

预期接触电压=人体实际接触电压+鞋袜、地面等上的电压?

人体心室纤颤阈值30mA,干燥场所,预期接触电压50V时,人体正常,人体实际接触电压又不好计算,在设计中,GB50054-2011 5.2节各个公式都采用50V。

Ut=174+0.17ρsCs/√ts  这个公式,如果放在GB50054-2011 5.2节 TN/TT/IT系统的公式中,那设计怎么计算? 本身5.2节各个公式在实际的设计中就不好计算,PE线距离长了,就做局部等电位,难道真有人设计中计算PE线距离多长不满足公式要求了才做局部等电位?

Ut=174+0.17ρsCs/√ts  这个公式, 能用在低压系统防电击的各个公式里面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0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7# hahaoohehe:

   你提出了有深度的问题。

   补充一点,防雷规范中也有接触电压问题,雷击本质也是电击,其接触电压极限值也必须取50V吗?
发表于 2013-2-18 09: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2-18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触电压的疑惑:
《建筑电气》2012年12期《高/低压......》一文中,工频故障电压的计算公式,采用了GB/T16895.10-2010规范中442.2.1条中的公式,Uf=0.5*RE*IE,并取Uf= Uf',预期接触电压Uf'与t的关系曲线图2采用的是王老书中的曲线图。
问题:1. 图2(即王老书中的曲线图)是否有规范作依据?
      2. GB/T16895.10-2010规范中442.2.3条规定,工频故障电压Uf不应超过图44.A2所示值。
《建筑电气》2012年12期《高/低压......》一文中的图2,与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所示值有很大的差别。如图2中:40ms对应的Uf(或Uf')为200V,500ms对应的Uf(或Uf')为50V;
而图44.A2中:40ms对应的Uf为750V,500ms对应的Uf为200V。
到底哪种说法对?LXQ3 发表于 2013-2-16 13:26

所言不虚。我在成文前,已关注此事。根据我的观察:
1、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但比后者略保守;
2、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只指干燥环境,未提潮湿环境(室外)。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查阅了《建筑电气》2000年第3期《建筑物防雷设计若干参数的计算》一文,文中有下述一段内容

   “世界各国根据发生的人身冲击触电事故分析认为相当于雷电流持续时间内人体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为90kV~110kV。”

   这个数据远远大于50V,推想人体能承受的接触电压也是这个数量级的。
     
发表于 2013-2-18 10: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大鼻山


    “所言不虚。我在成文前,已关注此事。根据我的观察:
1、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但比后者略保守;
2、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只指干燥环境,未提潮湿环境(室外)。”


“1、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但比后者略保守;
-------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何种标准呀?
“2、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只指干燥环境,未提潮湿环境(室外)。
-------王老的图2中也有二条曲线;干燥环境、潮湿环境的要求相差如此之大?换一种说法:如果,路灯装在室内,又如何?
     
发表于 2013-2-18 1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下注:该曲线表征"低发生率最不利情况".
我真的很疑惑:也有规范中有50V、25V说法。
我总觉得不同规范有不同说法,很不明确,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
     
发表于 2013-2-18 1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鼻山 于 2013-2-18 11:43 编辑
    “所言不虚。我在成文前,已关注此事。根据我的观察:
1、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但比后者略保守;
2、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只指干燥环境,未提潮湿环境(室外)。”

“1、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但比后者略保守;”
-------王老的图2脱胎于IEC标准,何种标准呀?“2、GB/T16895.10-2010规范中图44.A2只指干燥环境,未提潮湿环境(室外)。”
-------王老的图2中也有二条曲线;干燥环境、潮湿环境的要求相差如此之大?换一种说法:如果,路灯装在室内,又如何LXQ3 发表于 2013-2-18 10:45

以下是我当时给杂志社编辑的回复:
……关于王老该图的最初来源,我认为他可能是参考了IEC/TR 60479-5(2007年版)。因为据悉IEC/TR 60479-5-2007是目前唯一将故障持续时间和允许接触电压限值结合起来的、现行有效IEC标准(但它仍为外文版,尚未转换为我国标准)。在该标准中,它根据电气装置场所干湿、人体接触部位及接触面大小等情况,把接触电压又细分了干燥3种情形、湿水3种情形和盐水3种情形。
因路灯地处室外雨淋场所,故理应套用该标准中属于湿水情形的fig.8-fig.10(对应于人体大面积接触、中面积接触、小面积接触)。又考虑相对安全起见,采用其中fig.8(大面积接触)更为合适。
王老插图(亦即拙文图2)的原始依据,估计是脱胎于fig.8。当然,二图也有细微差别:当故障持续时间在0.2s以上时,插图2和fig.8曲线吻合;持续时间0.2s以下时,插图2中的允许接触电压稍小于fig.8允许值,因此王老插图也显得更保守和安全一些。
     
发表于 2013-2-18 15: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大鼻山


    您真是用心了!向您致敬!{:smi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7 23:56 , Processed in 0.0754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