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大鼻山

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4: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cqzrm</B></FONT> 在(<I>2008-2-17 11:14:31</I>)的发言<BR>
<P>“"室外没有等电位",这个说法本身就需要认真讨论一下.路灯灯杆以及箱变或配电箱外壳已经通过PE线接通了,你说这算不算等电位了?你还需要什么样的等电位?此外,已确保TN保护电器在规定时限内可靠跳闸,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P>
<P>这是鼻山在11楼提出来的。</P>
<P>1、“室外没有等电位”</P>
<P>等电位联结和PE重复接地的电路分析中,王老的分析结果是:等电位联结的接触电压降低值是做PE重复接地降低值的3.5倍(取Ra=10欧姆,Rb=4欧姆)。</P>
<P>2、“已确保TN保护电器在规定时限内可靠跳闸,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P>
<P>你真的在设计里做“规定时限内可靠跳闸”校验吗?如果是这样,TN系统室内部分还有做LEB的必要吗?退一步说,即使已具备上述条件,室外是严酷环境,也要尽可能将接触电压降低到安全电压水平。</P></DIV>
<P><BR>1、3.5倍的问题,在王的书籍以及不少文章中这样宣传了,而且在2005年的电气注册考试试卷里也是这个论调。我对此比较质疑,也因此在注册考试时吃了亏(丢了10~12分,结果是280分/236分),因为我在试卷上写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P>
<P>为什么我要那么写呢?因为很根本的一点(也是很常识的一点),这些文章(或试卷)把现实中的三相交流电路误以为就是普通的直流电路了,因此论述得非常的浅显,非常的一相情愿,试图让任何学过欧姆定律的初中生都能弄明白。但是,问题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接触的是三相交流电路,要考虑序阻抗的(此外其推导电路也存在有疑点),那不是简单的物理实验室直流电路。因此,每每有人提及3.5倍什么的,都让我啼笑皆非。</P>
<P>2、在规定时限内的跳闸,我在原论文中已多有论述,这里不再展开了。此外,我前面说的很清楚,室外可能同时触及的金属体(如箱变、配电箱、灯杆等)都已作了等电位,并非没做。<BR></P>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4: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很遗憾,迄今为止,无人对于我在楼顶的那六点质疑,提出任何实质性的反驳意见……这也充分证明2007年7月那篇路灯配电文章的确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发表于 2008-2-17 14: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6 10:00:38</I>)的发言<BR>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dqlenovo</B></FONT> 在(<I>2008-2-16 7:41:50</I>)的发言<BR>线路短,灯少用TN-S好,反之用TT好。</DIV><BR>一个路灯箱变引出3个配电支路,线路长度分别为200米、500米、1000米。请你选择配电及接地方案。<BR></DIV><BR><BR>自然是TT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4: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冷若冰</B></FONT> 在(<I>2008-2-17 12:38:00</I>)的发言<BR>
<P>楼上对量的把握很有见地。</P>
<P>我有问题:</P>
<P>1、“等电位联结和PE重复接地的电路分析中,王老的分析结果是:等电位联结的接触电压降低值是做PE重复接地降低值的3.5倍(取Ra=10欧姆,Rb=4欧姆)。”</P>
<P>这个倍数关系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吗?能不能给个量化分析?</P>
<P>2、从性质上看,接地和等电位联结都是一种连接关系,长距离的等电位联结也是没有意义的,这话你认同吗?</P></DIV>
<P><BR>1、3.5倍的问题,你可以认为是科普专家为了应付“全民科普”而弄出来的数据,是“专业内”给出“专业外”的数据,是便于对全社会宣传的数据。但它显然不是我们电气专业内部所能简单接纳的数据。因为,实际上它的推导和计算,存在太多的假设,甚至疑点;因为交流不是直流,三相不是单相。</P>
<P>2、“长距离的等电位联结的意义”。这一点很有讨论的价值。其实严格讲,只要保证任何人畜可同时触及的2点为等电位就可以了。是否长距离,也许不是问题关键。<BR></P>

<div style="color:#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大鼻山 在 2008-2-17 22:22:33 编辑过」</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4: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dqlenovo</B></FONT> 在(<I>2008-2-17 14:24:11</I>)的发言<BR>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6 10:00:38</I>)的发言<BR>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dqlenovo</B></FONT> 在(<I>2008-2-16 7:41:50</I>)的发言<BR>线路短,灯少用TN-S好,反之用TT好。</DIV><BR>一个路灯箱变引出3个配电支路,线路长度分别为200米、500米、1000米。请你选择配电及接地方案。<BR></DIV><BR><BR>自然是TT了</DIV>TT?很好。请回答我楼顶那6个小问题,好么?因为我没有看到TT在路灯配电中具有什么样的优越性,相反倒是一堆的问题和矛盾。此外,也请回答,此时为什么就不可以采用TN-S了呢?<BR><BR>
发表于 2008-2-17 14: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3 16:35:43</I>)的发言<BR>
<P><FONT face=宋体><o:p></o:p></FONT></P>
<P><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2></FONT><FONT size=3>关于路灯配电系统及接地,我在2007年第2期《建筑电气》发表了一文。今天看了这里大家的讨论及上传资料,</FONT><FONT size=3>我刚才也下载并拜读了<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老">任老</st1:PersonName>先生的路灯配电文章(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我赞成其中一些常规观点,但也产生了以下几个疑惑,敬请相关专家解答:<o:p></o:p></FONT></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1、  文章说,“漏电电流整定值应大于正常泄露电流的2.5~3倍,所以将漏电电流整定值取为100~500毫安”。我的疑问之一:“漏电电流整定值应大于正常泄露电流的2.5~3倍”,这句话与现行规范(具体条文我就不用引用了吧)明显不符,应为4倍;疑问之二:文章压根未见计算“正常泄露电流”,何来“所以取100~500毫安”之说??!</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2、  文章说TN-S系统比TT系统多引了一根PE线,显然暗示TT系统就只是4线制。事实呢?根据现有规范,5线制TT系统照样存在。二者差别就是设计人采用分散接地体还是联合接地体。</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3、  文章暗示,TT系统因采用4线,所以比TN-S经济、实惠。可能有点想当然。是否综合考虑了保护电器类别及接地装置造价??比如,4线TT需要每灯做接地体及加RCD(一般情况),而TN-S显然并不需要。</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4、  文章直接得出结论:“城市道路照明应采用TT接地方式”。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一笑。WHY?WHY?给我哪怕一个理由,好吗?我仔细剖析原文,发现症结所在:作者在探讨设计TN-S系统时,人为地把瞬时脱扣只限定为5倍的长延时,因此他得出结论,“在长距离的线路中,TN-S不实用了、必须采用TT”。可是为什么不可以用TN-S采用更低的瞬动倍数呢?!比如3倍甚至2倍??而按照我本人论文的观点,TN-S系统较低倍数的选择,完全可以解决长距离配电问题。而且在实践中有广泛应用。</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5、  退几步说:在4线TT系统中,一般须单灯采用RCD。那么请问,现在中国有哪几条城市道路(注意:不是相对封闭的小区道路或厂区道路!)采用了RCD来做路灯单灯保护?被盗率又如何?可操作性又如何?理论性再好,若在现实中难以实施,这样的空中理论又有多大用处呢?</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FONT></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18pt; TEXT-INDENT: -18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tab-stops: list 18.0pt"><FONT size=3>6、  若采用TT系统,迄今为止,始终无人回答我在本人论文中提及的规范矛盾及接地极间距等问题。</FONT></P></DIV><BR><BR>1,.5/3/4倍均可。只要开关误动作没有,1。1倍又如何? 2,TT就应该用4线制,若用5线是联合接地不好,安全可靠性低。  3,线路短肯定是TN-S的造价低的可能性大,同意鼻山的意见。4,TN-S用低倍数瞬动对安全有益吗?(漏电电流不会上安培数吧,都是毫安级的电流) 5,被盗和操作性的确是问题,可安全是第一,要安全就是接地加RCD。  6,接地极间距20米最好,不到也不影响大局吧。
发表于 2008-2-17 14: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如果有十个灯中的一个漏电了,用TN-S行吗
发表于 2008-2-17 14: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不过用TT是要用专用变压器的好,可经济性就差了,可安全第一后在考虑吧。
发表于 2008-2-17 15: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解读鼻山兄第一条:倍数大小和开关动作精度有关,精度高了,1倍也可。2条:TT是五线说明有多个灯具设备共用接地线了,如果某设备漏电,漏电流就会沿此线到其他灯具,此时开关坏了,后果是严重的。 4条:要保证供电开关都是按培级的,他能断漏电电流吗?哪天用极低负荷灯了,可以考虑了。5,做接地加RCD应该是容易的。
     
发表于 2008-2-17 15: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两个帖子一起看 有些人有些话有些事让人觉得很滑稽 唉 这个论坛啊</P>技术贴灌水了 本想自罚500分 无奈无法对自己操作<BR>

<div style="color:#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无限创意 在 2008-2-17 15:20:17 编辑过」</div>
发表于 2008-2-17 15: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谁能把2007的2期和7期都贴上来看吗?</P>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5: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dqlenovo</B></FONT> 在(<I>2008-2-17 14:46:53</I>)的发言</FONT><BR><BR>1,.5/3/4倍均可。只要开关误动作没有,1。1倍又如何? 2,TT就应该用4线制,若用5线是联合接地不好,安全可靠性低。  3,线路短肯定是TN-S的造价低的可能性大,同意鼻山的意见。4,TN-S用低倍数瞬动对安全有益吗?(漏电电流不会上安培数吧,都是毫安级的电流) 5,被盗和操作性的确是问题,可安全是第一,要安全就是接地加RCD。  6,接地极间距20米最好,不到也不影响大局吧。</DIV>
<P><BR><BR>1、按照现有GB,该倍数优选值为4倍,不是文章所宣扬的2.5~3倍。凡事都要有根据,对吧?要不,公、婆都说自己有理,到底评断事物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呢?</P>
<P>2、作为论文,论述应该严谨、严密。既然存在5线,就不应该一字不提(否则人家以为作者压根不知道5线TT)。至于你说的5线TT的优劣问题,可以另开帖子讨论,但肯定不是你简单所说的“安全可靠性低”。</P>
<P>3、我在本人论文里,其实未提到造价的比较问题。谁比谁便宜,那是经济问题,不是电气问题,故我未做深入论述和比较。我不清楚不同的接地系统谁更便宜(但是感觉4线TT应该不便宜)。</P>
<P>4、路灯是否一定要考虑漏电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较棘手(我在网易电气的回帖中已提及该问题)。根据路灯配电规范,路灯未说要考虑漏电保护;而根据RCD的05版规范,有种论调认为路灯要设置RCD保护。我个人倾向于,在设计城市道路照明时,应优先执行专业规范(即路灯规范)。但是即便采用RCD,TN-S系统照样采用啊,RCD并非TT之专利。</P>
<P>5、市政设计不等同于室内设计,前者必须考虑可实施性(如防盗)。在现实中难以实施的理论,等于是纸上谈兵。如果每灯装设RCD,估计一夜之间被偷光,而TN-S可以采用熔断器,显然无此忧虑。(其实TT也可能采用熔断器,但是要求接地电阻等条件非常苛刻,造价更受不了)。</P>
<P>6、TT系统需要考虑土壤电阻率或电阻问题,需要受制于现场情况(20米并非万能),而TN-S不需要如此。因此也反衬TT的使用不及TN-S灵活。</P>

<div style="color:#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大鼻山 在 2008-2-17 15:36:30 编辑过」</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5: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重复了。</DIV><BR><BR>

<div style="color:#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大鼻山 在 2008-2-17 15:30:01 编辑过」</div>
发表于 2008-2-17 15: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7 15:26:49</I>)的发言<BR>1、按照现有GB,该倍数优选值为4倍,不是文章所宣扬的2.5~3倍。凡事都要有根据,对吧?要不,公、婆都说自己有理,到底评断事物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呢?<BR>
<P>2、作为论文,论述应该严谨、严密。既然存在5线,就不应该一字不提(否则人家以为作者压根不知道5线TT)。至于你说的5线TT的优劣问题,可以另开帖子讨论,但肯定不是你简单所说的“安全可靠性低”。</P>
<P>3、我在本人论文里,其实未提到造价的比较问题。谁比谁便宜,那是经济问题,不是电气问题,故我未做深入论述和比较。我不清楚不同的接地系统谁更便宜(但是感觉4线TT应该不便宜)。</P>
<P>4、路灯是否一定要考虑漏电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较棘手(我在网易电气的回帖中已提及该问题)。根据路灯配电规范,路灯可以不考虑漏电保护;而根据RCD的05版规范,有种论调认为路灯要设置RCD保护。我个人倾向于,在设计城市道路照明时,应优先执行专业规范(即路灯规范)。但是即便采用RCD,TN-S系统照样采用啊,RCD并非TT之专利。</P>
<P>5、市政设计不等同于室内设计,前者必须考虑可实施性(如防盗)。在现实中难以实施的理论,等于是纸上谈兵。如果每灯装设RCD,估计一夜之间被偷光,而TN-S可以采用熔断器,显然无此忧虑。(其实TT也可能采用熔断器,但是要求接地电阻等条件非常苛刻,造价更受不了)。</P>
<P>6、TT系统需要考虑土壤电阻率或电阻问题,需要受制于现场情况(20米并非万能),而TN-S不需要如此。因此也反衬TT的使用不及TN-S灵活。</P></DIV><BR>还是鼻山兄有见解。不过按规范的确是四倍。按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制式规范,TT的确是4线。对安全TN-S和TT都用RCD,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还应考虑供电可靠性的话:TN-S是一个RCD管多个灯,TT是管一个灯。至于被盗等可能不是技术的问题了。一般路灯间距都大于20米吧。电阻问题应不是问题,再差的地质条件,1667欧应该好做的。<BR>

<div style="color:#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dqlenovo 在 2008-2-17 15:46:20 编辑过」</div>
发表于 2008-2-17 15: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我觉得即使不做专用接地极也可。漏电开关是够灵敏的了路灯基础的自然接地电阻足于让漏电开关跳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4 17:16 , Processed in 0.0985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