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建筑电气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楼主: 大鼻山

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7 17: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7 16:52:41</I>)的发言<BR>精明的灯具商是不会答应那样无理条件的。即使答应,最多也是建成后的1年有效期。否则它不得赔死?</DIV><BR><BR>从广义上说,开发商是自私的,业主方是自私的,设计方是自私的,以至于问题尖锐的摆在大家面前。总会解决的,但妥协的不应是设计方。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8: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市政道路照明系统基本都是政府投资。政府一般不可能接受设计院设计的成果,在竣工的第二天就不翼而飞。它们必然会质问设计人员当时是如何考虑电器防盗问题的。设计人员也不可能回答,“我们设计院对此无什么招数,请把此甩给施工单位或者开关厂商来回答吧……”。

<div style="color:#A48E7B;text-align:right">「该帖子被 大鼻山 在 2008-2-17 18:04:52 编辑过」</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1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市政设计及普通建筑工程设计很大的不同就是,你必须考虑很多的非技术问题,它甚至会颠覆你本来的设计构想。</P>
     
发表于 2008-2-17 18: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大鼻山不够厚道。哈哈哈哈。。。。。。</P>
<P>你要真的要个答案,你最好和任元会商量去,文章是你们两个分别写的。你给他去封信,估计交流起来就方便了。</P>
<P>否则在这里各执一词,估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P>
<P>1、“3.5倍的问题,你可以认为是,科普专家而为了应付“全民科普”而弄出来的数据,是“专业内”给出“专业外”的数据,是便于对全社会宣传的数据。但它显然不是我们电气专业内部所能简单接纳的数据。因为,实际上它的推导和计算,存在太多的假设,甚至疑点;因为交流不是直流,三相不是单相。”</P>
<P>这话只有一个结论,没有过程,我正想问过程,帖子都给你们刷过去了。</P>
<P>我觉得吧,象王厚余这样的先生,应该充分考虑过这个问题才这么说的。</P>
<P>2、如果存在这个倍数,“长距离的等电位联结的意义”就值得研究了。</P>
<P>否则,长距离的等电位联结就是接地,没什么好研究的,再讨论下去都是玩一些思想意识。</P>
     
 楼主| 发表于 2008-2-17 2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3.5倍这个数据,在王自己那本书以及某期《建筑电气》等处都有推导。
发表于 2008-2-17 23: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7 17:09:57</I>)的发言<BR>我的论文暂无PDF版。WORD版参照<a href="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9_647784_1.htm" target="_blank"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9_647784_1.htm</A></DIV>
<P><BR><BR> 200821723302522.pdf (501 Bytes, 下载次数: 17) </P>
<P>附大鼻山前辈的PDF版文章.</P>
<P>先充实下知识再来讨论,否则没有什么意思,本人老师写的一本书电气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杨岳主编.</P>
<P>拜读过大鼻山前辈的文章,里面关于路灯TN系统PE重复接地的问题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进行了回避.</P>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08: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bsdi</B></FONT> 在(<I>2008-2-17 23:35:54</I>)的发言<BR>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7 17:09:57</I>)的发言<BR>我的论文暂无PDF版。WORD版参照<a href="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9_647784_1.htm" target="_blank"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9_647784_1.htm</A></DIV>
<P><BR><BR> 200821723302522.pdf (501 Bytes, 下载次数: 0) </P>
<P>附大鼻山前辈的PDF版文章.</P>
<P>先充实下知识再来讨论,否则没有什么意思,本人老师写的一本书电气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杨岳主编.</P>
<P>拜读过大鼻山前辈的文章,里面关于路灯TN系统PE重复接地的问题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进行了回避.</P></DIV>
<P>1、首先感谢提供本人论文的PDF文档。</P>
<P>2、关于TN系统的PE重复接地问题,我在论文6.1小节有专门讲述,未作回避。此外,你也要参照路灯验收规范的相关条文。<BR><BR></P>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08: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我摘录6.1如下:</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6.1 TN-S系统的保护接地       <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从理论上讲,TN-S系统中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并不流经大地。因此,《路灯规范》是否硬性要求保护接地电阻为某一具体数值(如10Ω),实际上对于人身、设备安全以及保护电器之选取等,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在具体实践中,灯杆处是否要设置保护接地体(即PE线是否重复接地),各地的设计方法不尽相同,但大都采取了每根灯杆或数根灯杆设置一组接地装置。而单纯从TN系统的自身定义来看,无论PE线有多长,它仅在电源处与N线互相接通并接地即可,PE线自身无须重复接地。对此,《路灯规范》无明确要求。<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总而言之,在TN-S系统里,尽管在灯杆处设置PE线接地装置的做法较为普遍,但其设置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o:p></o:p></P>
     
发表于 2008-2-18 08: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鼻子兄弟的帖子是要顶的,猛然想起还有一篇类似的帖子,也是兄弟的。<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TRONG>“本篇主题:我的路灯论文发表了”<o:p></o:p></STRONG></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一\我写好此论文并在最初投稿时,是在2004年底,当时还没有诞生GB13955-2005那些有点"无理"的规范条文; <BR>二\即便是后来已得知此规范出台,我也无任何修改论文的意思,原因我在别处已论述多次,今天我再重复一下: <BR>(1)此规范更多的是产品制造规范,而不是工程设计规范,更不是建设部发行的,因此我们可以不遵守其中某些不切实际的条文; <BR>(2)此规范是RCD厂家花钱推销的一本商业性规范,目的在于推广使用RCD,我们更可以有理由不予以完全理会; <BR>(3)该规范的不合理或不严密之处很多,脱离具体实际的很多,因此也不值得尊重和遵守它.比如室外水泵\室外长距离路灯等,根本就不太适合设置规范所想要的RCD:设置大了,无法保证30毫安,无法保证人身安全;设置小了,装置又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说该规范的这些条文(还有其它条文)是经不起推敲的. <BR>(4)新的路灯设计规范已出台,07年7月1日正式执行,里面对于使用RCD有明显的"戒心".不信你们自己去看.<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链接:<a href="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9_647784_5.htm#r6372512第133楼" target="_blank"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679_647784_5.htm#r6372512第133楼</A><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B>“对于</B><B>2007</B><B>年第</B><B>7</B><B>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我没有贬低专家的任何意图.但我一般不迷信专家,我经常会在首先遵循GB的前提下,去甄别专家本身及其理论的真伪.-第12楼<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在任的文章未回答我楼顶的6个小问题之前,我不认为那是令人信服的文章。我相信其他人也难以信服。-第20楼<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链接:<a href="http://www.jzdq.net.cn/bbs/Show.asp?BoardID=14&amp;ID=1523&amp;TB=1&amp;page=2" target="_blank" >http://www.jzdq.net.cn/bbs/Show.asp?BoardID=14&amp;ID=1523&amp;TB=1&amp;page=2</A></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总之,当有GB时,我们第一要采用GB,而其他的标准或书籍观点只有靠边站。我的论文采用的就是GB,而不是书籍或其他标准的观点。-第87楼<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我们讨论问题时,首要考虑的是GB,然后才是行标、地标、IEC,最后才是书籍的观点。-第88楼<BR>链接:<a href="http://www.jzdq.net.cn/bbs/Show.asp?BoardID=14&amp;ID=1059&amp;TB=1&amp;page=8" target="_blank" >http://www.jzdq.net.cn/bbs/Show.asp?BoardID=14&amp;ID=1059&amp;TB=1&amp;page=8</A></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7.5pt 36pt 0pt 0cm; WORD-BREAK: break-all;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7.5pt 36pt 0pt 0cm; WORD-BREAK: break-all; mso-margin-bottom-alt: auto">首先,鼻子兄弟对待别人论文的严谨态度,令人叹服;对待自己论文的释怀心态,令人忧心。</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7.5pt 36pt 0pt 0cm; WORD-BREAK: break-all; mso-margin-bottom-alt: auto">其次,目前没有人对鼻子论文提出类似的批评,可能是大家都不够严谨。但是,有一点,鼻子心里一定清楚:规范中的内容,不能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就摘录;不利的就不摘录,甚至加以贬低。做工程设计的都知道,规范是针对“新建”、“扩建”和“改建”,不针对“已建”;论文未发表不能算“已建”,应无条件符合新规范的要求。</P>再者,鼻子的境界也在提高。先前,鼻子“首先遵循<FONT face="宋体, MS Song">GB</FONT>的前提下”,“甄别专家本身及其理论的真伪”;后来,在自己论文的观点上,“可以不遵守其中某些不切实际的条文”,甚至“我们更可以有理由不予以完全理会(<FONT face="宋体, MS Song">GB</FONT>)”。我们深切希望,鼻子兄弟能在自己大彻大悟的前提下,把工程设计规范中“某些不切实际的条文”都甄别出来,出版一本“不予以完全理会”的条文汇编。鼻子的技术我是相信的,鼻子的为人就不要再置疑了。
发表于 2008-2-18 17: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大鼻山</B></FONT> 在(<I>2008-2-18 8:50:38</I>)的发言<BR>
<P>我摘录6.1如下:</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6.1 TN-S系统的保护接地       <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从理论上讲,TN-S系统中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并不流经大地。因此,《路灯规范》是否硬性要求保护接地电阻为某一具体数值(如10Ω),实际上对于人身、设备安全以及保护电器之选取等,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在具体实践中,灯杆处是否要设置保护接地体(即PE线是否重复接地),各地的设计方法不尽相同,但大都采取了每根灯杆或数根灯杆设置一组接地装置。而单纯从TN系统的自身定义来看,无论PE线有多长,它仅在电源处与N线互相接通并接地即可,PE线自身无须重复接地。对此,《路灯规范》无明确要求。<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总而言之,在TN-S系统里,尽管在灯杆处设置PE线接地装置的做法较为普遍,但其设置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o:p></o:p></P><BR></DIV>
<P><BR>老王的文章里说了TN系统PE容易发生断线,如果断线发生单相碰壳的时候,此时人的接触电压会很大.</P>
<P>此时需不需要进行PE重复接地?</P>
<P>您文章中最后一句"尽管在灯杆处设置PE线接地装置的做法较为普遍,但其设置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P>
<P>为什么说理论依据不充分?计算下断线时候的接触电压大小就可以知道到底要不要设置.<BR></P>
发表于 2008-2-19 13: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对于规范的怀疑与验证永远不是错。看了零六与零七年的考试题,觉得电气设计这一行,门槛是不是太浅了些?</P>
<P>再看了这个贴子,真让人无语。</P>
发表于 2008-2-20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emerald417</B></FONT> 在(<I>2008-2-19 13:32:43</I>)的发言<BR>
<P>对于规范的怀疑与验证永远不是错。看了零六与零七年的考试题,觉得电气设计这一行,门槛是不是太浅了些?</P>
<P>再看了这个贴子,真让人无语。</P></DIV><BR><BR>不能只说大话,理论走向实践必然有很多问题,希望共同切磋。
     
发表于 2008-2-20 09: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曾经一个年代的口号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
发表于 2008-2-20 1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P>理论,经验,造价,方方面面的考虑很难拿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方案。</P>
发表于 2008-2-20 1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对于2007年第7期《建筑电气》路灯配电文章的几点疑惑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治学以诚</B></FONT> 在(<I>2008-2-20 8:58:00</I>)的发言<BR>
<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 <B>emerald417</B></FONT> 在(<I>2008-2-19 13:32:43</I>)的发言<BR>
<P>对于规范的怀疑与验证永远不是错。看了零六与零七年的考试题,觉得电气设计这一行,门槛是不是太浅了些?</P>
<P>再看了这个贴子,真让人无语。</P></DIV><BR><BR>不能只说大话,理论走向实践必然有很多问题,希望共同切磋。</DIV>
<P><BR><BR>今天在群里,有个人问:PE是什么材质,有人告诉他,然后他接着问,为什么PE接了外壳设备就安全呢。</P>
<P>这个不是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了。现在做电气设计的,来自“五湖四海”。</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帖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电气》杂志官方论坛 ( 蜀ICP备06020337号-1  

GMT+8, 2025-5-28 11:17 , Processed in 0.1246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